01
—
子承父業,醫學世家
張挽時教授生于1944年10月,遼寧省遼陽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名字“挽時”寓意挽救時代之意,反抗當時的日本帝國主義。他的父親是醫生,從小,父親對他的期望是“做好醫生,治病救人”。1963年考入內蒙古醫學院,醫學系,1968年畢業?!拔母铩睍r下鄉鍛煉和工作六年。
張挽時教授常常發自內心地感恩偉大的時代,說他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1978年國家恢復了研究生考試,次年,他考取了北京醫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當年全國考上該校的研究生共計15名,他是“硬考上的”。研究生期間,在導師和301醫院的病理教授的指導下,他做過人腦的CT和病理大切片的對比研究和尸體人腦血管的染料灌注探試,受益匪淺,對以后的影像學的學習和研究有很大幫助。三年后順利畢業,并獲得碩士學位。
02
—
“矢志空天,至精至誠”
1983年初,特召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得到部隊的培養和關懷,于1984年和老主任徐家興教授一起在美國依阿華大學放射科學習CT,開啟了醫學影像臨床診斷和科學研究的歷程。之后,多次在國外學習和培訓,包括:斯坦福大學放射科,長灘磁共振中心和霍格紀念醫院放射科等。經常參加每年一度的北美放射學年會(RSNA),并且于2001年成為該會會員(RSNA member)。
03
—
“火眼金睛”“三部曲,看四角”
現代醫學影像學是高科技診斷技術,其中X線,CT,MR技術均獲諾貝爾獎,診斷人體疾病時,它是透視肉體的“法眼”,作為國內知名醫學影像專家,張挽時教授就具備這樣一雙“火眼金睛”,能從影像的蛛絲馬跡中發現潛伏的病灶。他長期一線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注意影像表現和病理的對比研究,有時親自追蹤到病理科,與病理專家一起探討一些疑難和有興趣的病例,同時,也受邀在病理科講課,加強影像和病理的交流和相互學習。
經常參與本中心的各臨床學科直接交流,如在新醫整骨科,神經外科,心內科,干部病房等講課和MDT的討論。他尤其強調影像學要結合臨床實踐,努力提高解決復雜、疑難問題的能力。
結合多年的臨床實踐,讀片和病理對照,總結出有特色的“三部曲,看四角”的讀片方法?!跋聡逡此慕?,看片子也是一樣,有的醫生只看中心區域,這是不夠的,還要看片子的四角區域,才能不會遺漏問題。
04
—
磁共振成像的“領航者”
張主任一直主張與國際上的先進技術接軌,并運用于中國實際,提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他特別專注于CT和 MRI三維血管造影包括對腦血管、冠狀動脈、頸內動脈狹窄和斑塊的研究,糖尿病足的MR血管造影和灌注成像。腦和肝的灌注成像和彌散成像,空腔臟器三維和仿真內窺鏡,結腸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CT三維成像等。這些研究在國內較早開展,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有些達到國際先進。近幾年,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腦缺氧的fMRI成像,心臟冠狀動脈和心肌缺血,心肌T1 mapping, T2 mapping和心肌活性的影像學研究,相關論文發表在SCI期刊上。
05
—
著書立說,多項科研成果
作為學科帶頭人,幾十載櫛風沐雨,把青春熱血和嚴謹求精的工作作風,揮灑在崗位上。善于歸納總結,著書立說,在國內較早地完成了一些重要影像專著,包括,
主編《臨床MRI鑒別診斷學》2010
主編《耳鼻咽喉影像診斷學》2008
主編《臨床副鼻竇影像診斷學》1997
主審 國家衛健委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教材配套精選 2019
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50余篇。這些成果是他團隊的多年的臨床經驗和辛勤工作積累。對我國的影像醫學教育和新技術的推廣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曾獲軍隊醫療二等獎1項,多項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2022年 第五屆中國醫師節,獲空軍特色醫學中心“致敬大醫精神”獎。
06
—
培養人才,團隊建設
張挽時教授是空軍軍醫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培養多名研究生,有些已經是當下的領軍人才,如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放射科主任 吳冰。
重視人才引進,在任期間,引進多名博士,其中突出的是時惠平主任,301 博士畢業后來院工作,之后,又被送出美國深造,曾在夏威夷會議彼此相見,鼓勵他一定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他如期歸來,后來,任空軍總醫院放射科主任。
注重青年醫師和技師的人才培養,嚴格要求,言傳身教,不但有熟練的臨床技能,還要有科研題目,發表文章,曾經提出“人人有中華”。當時的科室人才薈萃,開展了一些CT和MRI的新業務,新技術,有些為國內知名專家講課引用,有的參加RSNA學會發表。
張挽時教授是空軍總醫院國家級的影像醫生培訓基地首屆主任,和多屆醫技科室主任,從醫學影像的臨床和規范化兩個方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住院醫師進行培訓,成效明顯。
張教授一直在努力推動醫學影像的規劃化和質量控制,作為北京市醫學影像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參加北京市和京津冀一體化的醫學影像質量控制工作,做出一定的貢獻。07
—
直接對話國際頂級專家,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
注重與國內外的專家學術交流,強調臨床實踐與先進影像技術接軌,經常參加和主持國內和國際醫學影像交流和講座,包括RSNA, ESR,CMR,亞洲磁共振年會,亞洲心血管年會和多屆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北京放射學會,全軍放射診斷學大會,國內多個省份的醫學影像會議,較多參與國家級大型醫院如301 醫院,北京醫院,宣武醫院,天壇醫院,安貞醫院等的影像會議,研究生答辯,職稱評審等。
08
—
醫學英語教學和早讀片
做過專業英語口語翻譯和英語大會主持人。張教授的一口流利而標準的專業英語為同行所贊賞。很好的專業外語交流能力使他多年擔任北京市放射醫學委員會專業英語比賽評委,曾承醫學影像學大會翻譯,參加眾多國際學術交流,做學術報告或主持人,文章多次入選北美放射年會(RSNA),并作英文報告。
張挽時教授鼓勵青年醫生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并不厭其煩地給予許多指導。比如要做一場英文演講,幻燈片應該怎么做效果好,如何講得吸引人,眼神如何與聽眾交流,手勢怎么配合。
在他的引領下,科室從1987年開始堅持英文讀片會,延續至今,對提高醫生專業英文水平有很大幫助,醫學英文交流也成為科室一個特色。
目前,他仍然堅持一線工作,是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特聘專家 ,參加保健對象和疑難病例會診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每天上午的英文教學和早讀片。
09
—
張挽時教授的自述
挽時這個名字跟我生的時代有關系,我是1944年10月份生在東北遼陽,那個時候抗日戰爭,還處于艱難的階段,這個名字其實是挽救時代,所以叫挽時。
我是1963年上的內蒙古醫學院,1968年畢業,1975年調回內蒙古自治區醫院,1977年開始高考,1978年國家開始招研究生,我是1979年考入北京醫科大學,當年全國招15個,我是硬考上去的,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研究生期間,我做過腦CT和腦的病理切片對照,對后來走上醫學影像臨床和科研的道路有很多幫助。
1982年研究生畢業,1983年初就被特招入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一名軍醫。1984年我們空軍在國內都很早就組建CT,我就跟我的老主任徐家興主任被派出去去美國學習CT,后來建核磁共振科,1999年我又被派出去斯坦福大學學習,有很多的體會和影響,其中之一,就是他們早晨讀片很規范,而且他們寫影像專著,回國后,我也開始寫書,國內第一本的“臨床磁共振鑒別診斷學”,140萬字。我主編,劉玉清院士主審 。
1984年出國學習回來,1985年就開始有英文學習,那時候比較簡單,每天早晨學習英文單詞,從1986年開始學習英文讀片,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交流和學習的方式。醫學影像的英文學習,不僅僅是個語言問題,它是一個學術,它是一個文化,甚至是歷史。因為英文它有它的特點,特別是醫學英文,有些和我們常規的英語還是有區別的,所以要特別努力去學,而且要學一些思維的方式。
我從事的臨床工作和科學研究主要是CT成像和磁共振成像。CT技術有很大的發展,比如三維成像,冠脈CTA等,核磁各有特點,是互相支持,不能互相取代。我們是空軍醫學影像中心,運用現代的醫學影像技術保障飛行人員的身體健康,我們應該做得更好,如果我們不做,誰做呢?飛行人員的身體健康關系到空軍戰斗力,我們責任重大。
醫學就是個實踐的科學,所以它有經驗的問題,但是更重要的,磁共振成像,CT成像它是一個和計算機技術,物理,數學相關聯的綜合技術,獲到過諾貝爾獎?,F在這些技術還在發展,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傳承。
我本人是北京醫學影像質控中心的專家委員會的名譽主任委員,那我們還是要做好這個質量控制。高新醫學影像技術我們要運用好,符合病人的臨床實際情況,符合病理診斷。這是一個長期不斷努力的過程。
CT的名字叫Computed Tomography,計算機斷層成像,它是用高新技術來看病的,醫學影像是眼睛的眼睛,有利于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昨天我還講一個病例,做CT檢查,說他有縱膈“腫瘤”,家在長春,這一下子就命運改變了,馬上到北京各大醫院看病,但是我們經過仔細分析,覺得不是腫瘤,是很少見的主動脈大動脈炎,從2017年到現在治療,“腫塊”已經吸收了。這個是很明顯的例子。
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和他的學習工作經歷對一個人影響是綜合的。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比如說,早年,我習慣帶我兩個小孩去看畫展,現在,講課的幻燈片我自己做,就會有一種追求美感,立體感。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對我的專業工作也有一個無形的啟發或影響。
10
—
精彩瞬間
精彩人生,張挽時教授的近50年的醫生職業生涯,這里的每幅畫都是精彩瞬間,都是歷史的紀錄!
您是第 0000009782 位訪問者。